当前一大难题:如何令井底之蛙晓得天有多高?

2025-9-26 12:57| 发布者: 荷兰华人新闻网| 查看: 118| 评论: 0|原作者: 镇长本人|来自: 大树乡谈

摘要: 当前一大难题:如何令井底之蛙晓得天有多高?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 小镇以前说,不要瞧不起任何一个国家。个体可能存在非理性或者认知错误,但当几十万甚至更多人组成一个国家,国家整体对世界的认知 ...

 

当前一大难题:如何令井底之蛙晓得天有多高?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

 

 

小镇以前说,不要瞧不起任何一个国家。个体可能存在非理性或者认知错误,但当几十万甚至更多人组成一个国家,国家整体对世界的认知应该出现质的提升。但现在需要打一个补丁,前提是这个国家选才任能的体制机制是健康的,能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治国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专业技能。

 

这几年常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一国而言,就需要重新梳理本国在变局中的位置,评估未来能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新位置,在确定之后,就要努力顺应大势的变化,有所作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正确、全面提高对核心主导国的认知,最主要的就是认识中国和美国,但目前,对中国的认知严重不足。

 

有很多原因。

 

从整体上,全球已经被西方秩序领导了几百年,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

 

西方的逻辑全世界都很清楚,美国自二战后领导世界已经持续了80年,当前全世界大多数人都是在美国秩序下出生、长大、老去甚至死亡的。由于人类认知在一定年龄以后就陷入停滞,再加上美西方对舆论渠道的诱导和封锁,对美国的认知有点溢出了。

 

与之相反,全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知严重不足。比如德国,这应该是与中国联系比较密切的西方国家了,但也有很多德国人认为中国人平时用拼音交流,汉字不过是表演和宣传罢了,甚至还认为中国人平时吃饭用的是刀叉,筷子也只是宣传,更多离谱的认知数不胜数。

 

这种生活上的认知偏差倒也罢了,毕竟世界各国各有习俗,这方面美国相对比较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内部各族群基本保留了各自的生活方式,更容易理解并尊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比如最近美国网球选手泰勒·汤森德在深圳参加比赛,期间公开吐槽赛事酒店自助餐的中国菜,重点嘲讽花胶烧甲鱼、干锅牛蛙、鸡内脏、海参等菜品,说这些菜有毒、疯狂、难以下咽等等。结果遭到了美国网民的强烈批评,泰勒·汤森德显然忘了美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性,尤其牛蛙本就源自美国。

 

 

客观地说,虽然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有待与时俱进,但美国已经算是比较了解中国的。

 

生活的细节不多说了,关键还是在底层认知,也就是主导国家风格。

 

全世界已经习惯了美西方的霸权、压迫、剥削、强势、直接,尤其是强势国干涉弱国内政。现在突然一个能够跟美国顶着干的超级大国说不干涉内政、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克制使用武力等等,很多国家是很难相信并接受的,甚至会出现一种离开舒适区的惶恐感。

 

中国作为几千年文明的大国,很难理解中小国家的心态。中国人觉得本土有他国驻军是奇耻大辱,但在中小国家看来,这反而是国家安全的保障,说明自己国家跟世界霸主的关系好,还能够节约大量的军费安全开支用于发展经济和民生。就如欧洲各国,苏联解体之后迅速马放南山,军费大幅削减,这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大发展。

 

还有中东等战乱、冲突地区,更是迫切需要强国驻军,以此维护本国安全,甚至还要攀比谁的外国驻军多。比如吉布提,这是解放军首个海外基地,但这并非中国独家,而是驻扎了十几个大国的军队,被称为“世界兵营”。外军驻军总数在2万人左右,远超吉布提本国军队,而吉布提不仅通过出租土地获得稳定的收益,还可以借助这些大国驻军,维持本国及周边的安全。

 

所以,很多国家的军费,本质就是保护费。购买的武器装备能不能用是次要的,甚至根本不会好好维护,买回来就放着了。比如卡塔尔最近被以色列空袭,防空体系毫无反应,普遍认为美制装备有漏洞,无视了美制武器的袭击。

 

但小镇觉得,更大概率是卡塔尔买回去以后,压根就没有进行正常的部署使用,说不定雷达都没开机。毕竟雷达和导弹系统经常用也会折损,还需要用心维护,卡塔尔购买美制装备就是为了交保护费,以该国一贯的作风,不像会好好使用的样子。

 

无论大国还是中小国家,面对一个新崛起的超级大国,竟然抛弃了西方维持几百年的强权逻辑,开始搞互利共赢,感到错愕是正常的。

 

除了理念的冲突和不理解,另一个关键认知问题是实力。

 

中国的崛起速度太快了,远超任何理论模型的预测。欧美国家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但中国竟然能更快。以航母为例,2012年辽宁舰下水的时候,国际社会普遍预测是中国能在十几年内把滑跃式玩明白就很不错了,结果2019年完全国产的山东舰下水,2022年电磁弹射的福建舰下水,2025年官宣福建舰完成首次电磁弹射,还弹射了五代隐身战机,这是美国都做不到的。

 

十几年时间,中国在航母应用上,实现了三级跳,这个速度太离谱了。所以福建舰弹射的视频传到美国,一些专业人士第一反应是CG动画。

 

还有更多的例子。比如2002年计划2050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结果2010年就超越了;2015年计划2025年制造业基本达到日韩水平,实际确定的目标领域多数成为全球引领者。超额完成以外,能够按计划如期实现,这已经了不得了,中国航天登月计划就是典型,当年各大国雄心壮志,却只有中国如期完成。

 

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快到超出人的理性认知范围,甚至就连很多中国人都反应不过来,都2025年了,还在忧虑中国能不能打赢日本,担心被印度、越南等等随便哪个国家超越。

 

疫情对认知更新的影响也非常大。

 

2020年到2022年,与此前相比,全世界的交流几乎停滞,全球所有国家都在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很难有心思去关注世界。以美国为例,从2020年开始,过去压制的社会矛盾大爆发,糟糕的经济和就业状况,导致社会治安迅速恶化。

 

然而这三年恰恰是中国高速发展的三年,中国科技、产业集中爆发,为了应对严峻危机,全社会数字化水平急速提升,大大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政府的反应速度大为提高,又反过来加快了科技和产业进步速度。当然产业迅速升级,也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摩擦,全球危机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这一点小镇没有忽略,更没有遮掩,只是一篇文章总得有个主题,不能面面俱到。

 

比如汽车,传统认知总觉得美国汽车便宜,这在2020年以前的确是事实,那个时候中国国产汽车还没有爆发,中国汽车市场仍然被合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些合资品牌不思进取,搞出来很多下三烂的事,比如2018年的“沥青隔音棉”事件。

 

那时候的合资汽车确实保值,因为技术基本停滞,新旧车没啥本质区别。但2020年之后中国国产汽车迅速崛起,猛烈迭代带来了充分的市场竞争,很快就把汽车价格打了下来,品质却更高了。

 

与此同时,美国内部汽车价格暴涨,中美汽车售价已经出现了颠覆。

 

2015年左右,在美国花10万元人民币就能买一辆只开了几万公里、无事故的二手福特蒙迪欧,当年在国内售价在20万以上,就算二手也得大十几万;然而到了2025年,卡罗拉在中国售价已经跌到7万元,而且基础款配置放在美国都是中档以上,然而在美国,堪称乞丐版的卡罗拉,售价都在2万美元以上,就这还不容易买到,得排队。

 

更讽刺的是,美国使用汽车的成本增长更快。近年来美国通胀排名前列的因素是房租上升和汽车保险费上涨,后者是社会治安差导致汽车盗抢严重。

 

使用汽车成本增加的另一个大头则是维护保养。丰田就是典型,查看丰田今年的财报,会发现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长期以来,北美市场都是丰田利润的重要来源,2024年还占总利润的10%左右,然而2025年一季度暴跌到仅占2.3%,日本本土市场利润竟然能达到北美市场的30倍,这在北美汽车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实在太荒唐了。

 

主要原因是丰田把日本生产的零配件和整车出口到美国,利润却留在了日本本土,更借助修车和维护保养赚取更多利润。某种意义上,丰田汽车实现了对美国的反向经济殖民,这也是特朗普特别针对日本的原因之一。

 

不多展开了,只需要知道2020年前后,很多认知需要大幅度调整就行了。身处变化一线的中国人都未必反应过来,更何况其他国家,尤其很多国家已经习惯了比较缓慢甚至十年没有变化的生活。

 

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些看起来很荒诞的事情。

 

比如很多国家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很重要,能够拿种种莫名其妙的事情来要求中国妥协让步。动不动就封闭市场、禁止技术出口、停止文化产品出口等等来要挟中国,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还有的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安全至关重要,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出兵中国周边,帮着美国压制中国,以换取美国不从欧洲撤兵。

 

 

这些国家已经习惯了西方强权那一套,觉得有实力就应该张扬,而对中国平等合作、不干涉内政的做法感到不适应,甚至觉得中国是不是怕它们。

 

中国的低调,也让一些国家严重误判。

 

典型如立陶宛,前几年特别猖狂,这也是波罗的海三国普遍的问题,国力不行,嗓门很大。

 

立陶宛这么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实际影响力,中国与立陶宛之间的直接贸易的确不高,或许立陶宛就觉得惹毛了中国无所谓。但问题是,立陶宛经济高度依赖进出口,其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高达170%,说白了就是德国等大国的配套工厂,而德国与中国的商贸合作极为密切。

 

立陶宛可以不在乎中国暂停与立陶宛的直接贸易联系,但当中国开始针对与立陶宛相关的一切产品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实际上包括德国在内欧盟各国政府基本还是站在立陶宛一边,批评中国对立陶宛的制裁毫无理由。但欧洲的企业很务实,自发地调整了与立陶宛的合作,20257月,立陶宛贸易逆差扩大到9.08亿欧元,创202212月以来最大赤字,前7个月累计逆差达40.82亿欧元。

 

现在波兰又搞事,封锁与白俄罗斯的边境,也导致中欧班列受阻。这更是一个荒唐至极的做法。

 

从基本的地理常识来看,中欧班列肯定先经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再到波兰,然后输送到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波兰在自己境内卡住了中欧班列,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没什么实质影响,得罪的是波兰惹不起的欧盟其他国家,甚至还包括乌克兰。

 

从波兰自身利益而言,封锁白俄罗斯无非是为了从美国那里获取支持,或者减轻来自美国的压力。但这种做法,恰恰降低了波兰的自身价值,正因为中欧班列高达90%对欧货物经过波兰,这才让波兰这个欧盟的边疆地区,拥有了更高的价值,成了链接欧洲与中国、中亚等地区的前沿贸易点,波兰也从中获得了不小的利益,仅过境费一年就有3亿美元,还不算间接收益,这就是白送的钱。

 

哪怕从支持乌克兰的角度,也不能阻拦中欧班列。因为有些高价值的零部件,不太可能通过航空运输,铁路是最快的,而目前中国仍然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这还不算其他国家进口最终转运到乌克兰的物资。这些物资要想给到乌克兰,首先就得通过波兰进入欧洲内陆,然后再转运。

 

反正怎么想都想不明白波兰为什么这么干。尤其是切断中欧班列,得罪的国家太多了,小镇在《面对中国这样的对手,任何国家都很无力》谈北极航线,提到的缺陷之一就是沿途缺乏港口和贸易中心,只能直航。

 

而中欧班列运输能力远低于航运,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串联起了沿线36个国家。这虽然增加了成本,也容易被某个国家的变动影响到货运,但也意味着中欧班列背后是36个国家的共同利益。

 

 

虽然铁路运输在中欧贸易中的份额比较小,但这是对中国和欧洲而言的小,而对很多沿线国家而言,提供过境服务就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分成,还可以借此改善国内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围绕铁路发展产业,这是必须抓住的发展机遇。

 

比如土耳其,目前就在积极争取中欧班列,希望能够实现中国“一带一路”与土耳其“中间走廊”计划的对接,而这个计划还涉及到里海的陆海衔接。过去从中国出境到入境土耳其往往需要超过20天,然而在这几年的优化下,用时已经缩短到15天,而土耳其未来目标是缩短至10天。

 

 

土耳其边境城市卡尔斯市希望能借助中欧班列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就在99日,粤港澳大湾区还发出了首列开往土耳其的中欧班列。

 

这么多国家的共同利益,波兰说断就断?还想着靠这个威胁中国?

 

简直天大的笑话,根本不需要中国出手,其他国家就会对波兰施加压力,各国砸进去这么多钱,内部也形成了支持中欧班列的政治、经济利益体,波兰这么干,跟二战同时向苏德宣战也差不多了。

 

类似中欧班列串联起36个国家,这都是中国藏在水面以下的影响力。中国不像美欧等西方国家,有十分实力就要摆出十二分的霸道,更希望商量着来,这就容易令一些习惯了西方逻辑的国家错判中国实力和影响力。

 

有些国家觉得可以拿出来要挟中国的,实际啥也不是。虚空造牌的前提是得足够强,更得搞清楚自己能不能承受住反噬,目前能对中国虚空造牌的,也只有美国了,而且也不好用了。

 

很多国家的政客,脑子是糊涂的,根本想不到这么多。或许在阻断中欧班列的时候,波兰还想着可以拿这个要求中国妥协退让,等碰壁了才反应过来不对劲,但也不想想,自己眼中天大的事,放在中国这种体量下,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中国而言,如何在继续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前提下,以更巧妙的方式展现实力,加速全球各国更新对中国实力和非西方理念的认知,这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118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