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了解,越相信,越拥护

2025-10-26 16:52| 发布者: 荷兰华人新闻网| 查看: 27| 评论: 0|原作者: 镇长本人|来自: 大树乡谈

摘要: 越了解,越相信,越拥护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 本周全会公报,有一句话,小镇觉得有必要展开谈谈,也探索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将宏观决策、执行落实与大家直观感知结合在一起,让枯燥的官方文字,变得有 ...

 

越了解,越相信,越拥护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

 

 

本周全会公报,有一句话,小镇觉得有必要展开谈谈,也探索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将宏观决策、执行落实与大家直观感知结合在一起,让枯燥的官方文字,变得有血有肉、更容易理解,也充分展现国家言出必行。

 

这句话是: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201211月新一届领导集体公开承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22年宣示始终如一,承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从“十二五”到“十五五”,人民生活提升的目标一直在变。

 

之前提到人民生活这一目标,更多用的是“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概念,比如“十二五”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2015年,总书记论述“十三五”规划时,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01811月第五次集体学习,提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设立了专章论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及本周“十五五”规划,提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新目标。

 

简单汇总下,方便大家对比:

 

2015年以前:人民生活水平

 

2015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018年: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

 

2022年以后:人民生活品质

 

“水平”“质量”“品质”三个概念,都是在评估民生福祉,但差别很大,直接决定了工作方向和重点。

 

所谓水平:主要是衡量民生福祉客观上获得了多少,强调数量。比如房子多大、医保报销率多高、收入是多少、一年吃多少蔬菜和肉等等客观指标,这与当时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在解决了基本温饱之后,重点解决多少问题。

 

等到2015年,中国开始向更高层级迈进,在产业上提出了2025年制造目标,生产力提升了,当然就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分享给全民,于是就在“人民生活水平”基础上增加了“质量”两个字。

 

所谓“质量”:要在客观数量标准之外,增加主观评价,评价的来源就是老百姓,虽然房子大了、收入高了、吃穿都更好了,但老百姓就一定会觉得生活更好、有更多获得感、更加幸福?

 

未必。

 

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竞争压力、劳动安全保障等等影响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比如2012年开始的全国范围的严重雾霾,连空气都无法保证,又何谈幸福?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过去没多久,2012年爆发“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2013年食品安全成为年度最受关注焦点,年初公安机关就启动了“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卫餐桌安全”的专项行动,现在的食安状况要比十年前强太多了。

 

劳动保护也是如此,虽然2007年通过了《劳动合同法》,但仍然遭遇了强烈抵制,直到2012年进行修订,并严格推行,到了现在,不签劳动合同的已经成了极少数,这也得益于上千万勇敢的劳动者依法维权。

 

总之,当时虽然数量上更加可观,但主观上老百姓对生活状态不满意,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28月到9月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的核心提问,就是“您幸福吗?”

 

 

再然后就是2018年升级为“品质”和“品位”,2022年简化为“品质”,标准就更高了。

 

所谓“品质”:“品”指代品位、位置,“质”延续质量。在客观数量指标和老百姓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关系横向对比角度,也就是老百姓生活水平在整个社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生活水平不是个体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值。

 

这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也回应了之前搞房地产、土地财政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老百姓普遍生活水平提高了,主观评价也大为改善,但只要一上网,看到这么多炫富的甚至是财富来路不干净的,心里是不好受的。

 

2018年恰恰是网络炫富最为猖狂的,“炫富掉”曾一度刷屏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各平台总结年度消费数据,也特别喜欢把用户消费数额放在特别显眼的位置,这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心态。当时有一个热词,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放在今天,谁敢在网络上如此猖狂炫富?甚至成了热梗。

 

 

正因为从“质量”升级为“品质”,强调横向对比,所以2020年“十四五”规划强调“共同富裕”,2021年将浙江列为共同富裕示范区,2022年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一专章,侧重的就是分配和兜底,四个具体方面分别是“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还提出了“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一新概念,中国不仇富,但财富必须建立在勤劳合法经营和创新创造基础上。过去五年,中国强化个税和税务征收体系,不断完善个税申报和金税四期,就是为了不断压缩黑色、灰色空间,反对偷税漏税、内幕交易,反对违法垄断、非法暴富,2025年加速推行,这也必将是“十五五”的重点。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四个具体方面,也各有侧重。最后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健康领域的提升,要实现生育友好、老年友好乃至全年龄友好型社会,还要深入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机制,让更多老百姓活得健康、活得久。这也体现在“十五五”规划解读时,提出“努力使中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从2024年的79岁基础上再提升1岁,达到80岁左右”。

 

注意小镇之前在《从今天开始,努力多活几年》科普人均预期寿命概念,人均预期寿命80岁,指的是当年新生儿,但只要已经在世的,从预期角度,会超过80岁,年龄越大,预期寿命越高。

 

小镇读者年龄中位数是40岁,大家不妨回忆下过去的15年,就按照前面梳理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品质”的逻辑,想想看实际生活是不是按照这个趋势提升的?国家的政策是不是按照这个逻辑推进的?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百废待兴,用了几十年时间,到1990年才基本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再通过“八七扶贫”,到2000年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际全面彻底解决要到2010年前后了,2011年国家开启为期十年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数千万人受益,这一政策已经成为常态政策。小镇2014年去重庆,当地接待十分动情的介绍“每天一个蛋”给重庆农村地区儿童带来的改变。

 

 

2000年开始,中国开始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了非常多工作,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全人类几乎唯一的全面兜底。注意不要拿那种只有几十万、几百万人口的发达国家碰瓷,人口低于1000万,根本称不上国家治理,不过是一个大点的城市罢了。

 

人的生活,从高到低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

 

第二类:教育医疗育儿养老等公共需求;

 

第三类:娱乐、精神等高层次需求。

 

中国以无比的冷静和严苛考核,一步步贯彻落实。可以说,社会主义的中国对老百姓啥都管,任何事,只要老百姓不满意,就可以骂国家、骂政府,通过各种途径举报投诉,这也养成了全世界最庞大的“巨婴”群体,误以为在中国享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拍脑袋觉得发达国家会更好。

 

 

自己买的房烂尾了找政府,贪心高利买的理财暴雷了找政府,菜不新鲜、肉贵了、孩子在学校吃得不好等等一切都要找政府。就这样,还觉得公务员天天就是喝茶看报纸,啥事都不干。

 

可放在全球其他国家,按照普遍情况,政府凭啥要管?

 

自己买的房烂尾了,那就去打官司找开发商索赔,只要开发商在工地安排一个人值班,那就不算烂尾,慢慢打官司就是了;贪图利息结果理财暴雷、又或者被诈骗赔得倾家荡产,凭啥找政府呢?赚钱的时候也没分给政府啊,正常的逻辑就是自己想办法维权去。

 

各种消费品的价格,那当然是市场机制决定的,甚至水电气网等基本公共服务,也要随行就市,哪有政府干预的道理?看看这几年的美国和欧洲以及更多发展中国家,涨价才是正常的,吃不起、用不起那就不吃、不用,顶多发点食品券和特别补贴,然后导致物价进一步暴涨。

 

至于救灾,按照西方理论,这更不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真要不做、做得不好,也就那样。

 

 

 

但在中国,这一切都是政府责任。甚至企业出海后因为小算盘忽视外部风险,最终被外国政府下黑手,第一反应也是回国哭诉,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跟外国政府博弈,这就说明,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一切找政府,政府都会兜底。

 

在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上,中国已经建立了非常严苛、完善的物价跟踪机制,事关基本生活的物价波动稍大,国家就会立即干预,最大限度抑制物价。

 

而为了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前提下,确保干预能力,中国建立了一套强大的保障体系。

 

吃上,大搞“菜篮子工程”,从全球想尽办法采购一切农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中国人需求,还建立了庞大的食品储备,包括猪肉、粮食、食用油等等关键物资,一旦粮食、猪肉等价格波动,立即投放平抑物价;住上,违背正常市场经济规则,强行要求金融系统全面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直接干涉开发商保交楼;行上,建立了廉价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中国人不用非得买车,照样可以满足日常出行需求,不至于像美国一样,离开汽车就连工作都很难找。

 

上述仅仅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比如为了确保猪肉供应,要解决品种繁育、大规模生产等等难题,还要解决饲料来源,为此必须与四大粮商等国际巨头博弈,从全世界购买大豆、玉米作为饲料,在国内想办法提高本土饲料牧草自给率,还要注意不能与人争粮,想办法实现饲料去粮化,平衡食物自给率所需耕地与建设用地。

 

方方面面落实到最具体、最细节。甚至就连农作物的秸秆也要管,现在网上造谣说古代都是直接烧了,现在不让烧秸秆导致种种问题,还说是为了卖更多农药、化肥。

 

 

这就是胡说八道,小镇作为80后,小时候记得很清楚,当时的秸秆是需要专门采集用于冬季取暖的,小镇还不小心把邻居搜集的秸秆给引燃了,好在没挨打。

 

中国古代讲“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比米还重要,秸秆这种优质燃料,怎么可能在地里焚烧,当然要拿回家啊。

 

实际上,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秸秆焚烧问题,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当时中国煤炭和石油炼化工业更强了,也有更多外汇进口能源矿物,老百姓钱也多了,这才慢慢看不上了秸秆,尤其是机械化收割开始普及,人力贵了,就懒得回收秸秆,选择一烧了之,这就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火灾问题。

 

于是,基层部门又多了防秸秆焚烧的重任,还要想办法为老百姓解决秸秆处理问题,与此同时,还得跟网络上种种谣言作斗争,强化教育科普。

 

就这样,每时每刻,以中国数百万公职人员、数千万体制内医护、教师、公共服务人员为核心,再加上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等等,在中国建立了一张庞大而又周密的网络,在群众质疑中持续自查自纠,不停地迭代更新,这才有了难以理解的超大规模社会治理体系。

 

中国老是说社会治理能力不足,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这是中国跟自己比,是为了实现伟大的最终目标而自我加压,并不是说比不过全球其他国家。

  

想想看,20多年前,有多少人敢畅想以后吃饭随随便便“三菜一汤”?可现在呢,这很难吗?

 

甚至很多人开始担心肉吃多了太胖了,这背后是政府和市场几十年来的共同努力,才让今天的中国物质供应空前丰富。2024年仅禽类就出栏173.4亿只,禽蛋产量3588万吨,14亿人年均可以分到12只禽类、25公斤禽蛋,这还仅仅是国内自产,还没计算猪牛羊鱼等等肉类。

 

很多时候,中国社会发生的会影响到百姓生活的事件,在老百姓还没有察觉的时候,绝大多数就已经解决了。比如今年国内养猪业面临蓝耳病、非洲猪瘟等多重疫情挑战,周边国家已经很严重了,但中国仍然保持平稳。

 

工作也越做越细、越来越人性化。比如这次广西南宁堤坝管涌,一开始危急时刻抢险救灾,很多事就顾不上了,先堵住再说,但等到情况缓和,立刻开始注意很多救灾细节,强调有序救灾,避免没苦硬吃。

 

比如装沙袋、扛沙袋,严禁单人进行,必须两人协作,必须戴好手套等劳保工具,最大限度确保人员安全;还实行了轮换制,储备了充足人力,一到点就立即换人,不允许疲劳作战,严格强制休息;而且用人力仅仅是迫不得已,等到道路疏通,立刻改用机械。

 

这就是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善,不再片面强调牺牲和奉献,做什么都要讲科学,只要条件具备,就应该改善优化,让人更轻松。

 

正是因为在方方面面尽一切可能把工作做到最好,这才能一分一厘地持续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想想看,居民电价已经多少年不涨了?这其实是不正常的。

 

今年网络上出现了中美生活对账,很多人奇怪不就是水电、食物等涨价吗?以美国人的收入怎么会无法承受。

 

关键就在于,美国连基本的水电食物都管控不了价格,做不到充足的供应,又何谈其他呢?尤其是育儿、教育、医疗、养老乃至汽车保险等等服务性价格暴涨,再加上种类繁多的税费,让美国乃至西方国家普通民众真正能够用于自主消费的钱,少之又少。

 

现在的中国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和问题,但梳理过往,中国一直在努力为全民兜底,也确实做得越来越好,无论现在的问题再多、再难,一定要坚信,中国一定会努力解决,至少努力越来越好。

  

正如人民生活从“水平”到“质量”再到“品质”,这绝不是玩弄辞藻,而是无比郑重而又理性的承诺。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27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