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年:沿用日本人战争辞令,中国人别指望能叫醒装睡者 作者:蒋晓峰Terry 来源:百度百家号 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8月15号参拜靖国神社,他是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次子,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是石破茂内阁成立以来,首次有内阁成员参拜,石破本人供奉祭祀费。 如果日本人自己记不住或选择性淡忘当年往事,中国人有必要帮他们记住,关键是要记准确。 温故知新、以史为鉴关于当年战争的论述、反思已非常多,一些奇谈怪论流量还不少。只有搞清楚事实,才能预知日本的未来。 中国抗战,既有二战的一般特征,又有大量的中国因素和中日两国的历史纠葛。历史迷雾中,有很多似是而非,叫习惯了的说法,有很多误导和欺骗性,有必要重新梳理并纠正。 在这点上,有必要深刻理解日本人的特点。这是一个巧于辞令的国家,在侵华战争上也是这样,从起心动念发动战争到侵略期间,甚至战后,一直在用各种辞令伪装和掩饰罪行。 比如,关于抗战的表述,很多是简单转述日本人的说法,九一八事变、满洲事变,沈阳事变、柳条湖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什么是事变? 指的是政治或军事上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具有突发甚至不可预测性。 难道日军侵华是突发和不可预测的? 日本在侵华期间制造的“事变”和类似事件有20多起,其中仅1931年至1937年就策划了十多起,目的是为全面侵华铺路。 事变是日军精心选择的一个中性表述,有意淡化严重性。比如柳条湖事变,日本就说这是“地方事件”,拒绝适用战争法规,实现规避国际法责任的目的。 通过“事变”这种处心积虑的表述,日本把侵略包装成“突发纠纷”或“镇压暴乱”,不仅撇清了罪过,甚至魔幻般具有了某种正义性。 按日本人说法,侵华战争就成了大号的“中国事变”。 中方的官式叙事里,也充斥着各种“事变”。 纳粹德国进攻波兰、苏联,难道也是事变?苏联人不这么叫。 另外,会战也是一个虚伪的叫法,和事变一样,同样沿袭了日军提法。 会战是战争双方集中主力在一定地区和时间内进行的大规模决战,就像交战一样,完全看不出谁在侵略,谁在防御,谁是加害者,谁是被害者? 中国军队与日军在的22次大会战,应该清一色都叫保卫战,淞沪保卫战、太原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徐州保卫战、长沙保卫战、广州保卫战……,这才能体现出日本人在进攻侵略,中国军民抵抗卫国的本质。 你跟苏联人讲斯大林格勒会战、列宁格勒会战、莫斯科会战么?不跟你急才怪。苏联抗击纳粹德国的卫国战争的全称是“伟大的卫国战争”。 对于日本侵华的动机,已经有很多研究,但在关键表述上,有必要较真。 否则,中性到极致的话,侵华战争就可能变成“中日战争”,能行么?必须是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人还可能说成是“进入中国”甚至“误入中国”,难道也照单全收? 针对强加在中国头上的战争性质,必须中国来定义。 比照苏联,中国抗战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卫国战争”。 日本人的躲闪和卸责思维具有普遍性。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晚宴致谢词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麻烦”, 3500万中国军民的伤亡竟然只是一个口头麻烦。 周总理脸色立马变了,随后指出:踩到别人脚的时候才说麻烦,南京大屠杀、慰安妇这些岂是“麻烦”能概括? 或许,田中角荣是在试探中方,但这种辞令怎么可能过关?这种试探本身就是反思不到位的典型。反思不绝对就等于绝对不反思。 今天,应该像总理当年揪住事情本质一样,不该继续对事变、会战等表述习以为常。 还有一个关于所谓八年抗战的表述,也没有尊重历史,漠视了东三省军民的贡献,基于事实,必须是14年抗战。 今天,日本高官供奉祭祀,阁员参拜不会是最后一个,社会右翼化倾向也是蠢蠢欲动,军国主义随时死灰复燃。日本进入到经济滞胀,面临困境时,是不是有可能把目光和解套方法寄托在外部? 重大历史问题表述,如果再习惯性沿袭日本人说法,纪念意义和价值难免大打折扣。 总结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中日不再战,更是为了挽救日本这个装睡者。 作者:蒋晓峰Terry 来源:百度百家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