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不是人干的事”日军在东南亚“肃清华侨”的实际情况 作者:朝日电视台 来源:雅虎日本 战后80年。很多有经验的人都入了鬼籍,我们直接听他们说话的机会也在减少。战争记忆渐行渐远,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不是人干的事”日军在东南亚“肃清华侨”的实际情况 传达战争的“证言”和“记录”。11日的主题是“日军在占领地实施的加害”。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南部。 在这个国家的中心有一座塔。名为“血债之塔”。这里长眠着战时被日军夺去生命的许多人的遗骨。 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悲剧历史。 沈素菲女士(89岁)将其真实情况作为儿时的记忆传承至今。 沈素菲 “具体的日期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日军)进入新加坡的第三天。日军来杀新加坡人了。” 他给我看了他父亲唯一的家庭照片。 沈素菲 “父亲在银行工作,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一直在家等父亲回来,但父亲再也没有回家。” 1941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日本与美国展开全面战争。 在此之前,日本对东南亚和马来半岛发动了奇袭。目的是控制石油和橡胶等资源丰富的这片土地,作为继续战争的立足点。 日军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马来半岛,攻陷了东南亚的贸易据点新加坡。 写有《阵中日志》的日军记录。后来被称为“马来之虎”的司令官山下奉文,警戒着某些人的存在。就是从中国大陆移居过来的被称为“华侨”的人们,他们大多生活在这里。 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中将(当时) “作战地的居民过半都是华侨,特别是经济上的实权几乎掌握在他们手中。而对敌性者则断然予以惩罚。” 日本与中国也处于敌对关系。 在战况陷入泥沼的情况下,华侨被认为在支援中国本土。 沈先生的家人也是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 沈素菲 “(我周围的)华侨开始卖花,到处走,一朵一朵地卖花。(渐渐地)很多人齐心协力,开始卖花。募集善款,援助中国。因此,日军开始憎恨新加坡人(华侨)。 在那里进行的是将一般市民也卷入的肃清。 战后,公开其全貌的新加坡审判,将该事件作为“虐杀”进行审判。 新加坡沦陷后三天。 山下司令官向负责维持占领地区治安的河村少将下达了某个命令。 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中将(当时) “新加坡治安很差。应立即在管辖地区实施扫荡作战,清除抗日分子。” 这期间只有3天。 盘查的对象是当时居住在新加坡的约60万华侨。只派200多名宪兵甄别,这个命令太鲁莽了。 筛选由“现场负责”。被认为与抗日活动无关的人,经检查盖章后获释。另一方面,仅仅因为“戴眼镜”,就被认为是知识分子=抗日分子。被认为抗日的人被带走,用枪和剑杀死。 据了解,肃清行动发生在新加坡各地。 图为日军进行盘问检查的照片。主要吸引15至60岁的男性。 负责筛选的宪兵的证词记录。 中山三男宪兵曹长 “不管怎么说,知识分子的家伙光靠长相和服装就能搞定。不过,因为是命令,所以也没办法。当时我们也听说要肃清一半(华侨),所以一半也要肃清的话,就会觉得有点臭。” 日本方面的报告说有5000人死亡,另一方面,新加坡有5万人以上死亡,双方的说法不同。 沈素菲 “虽然已经过了80年,但回顾过去,依然感到心痛。” 日军的肃清行动很快波及马来半岛各地。 马来西亚中部内格里森美兰州。 日军认为在山间的土地上潜伏着很多抗日分子。 军中日志中这样记载。 阵中日志(昭和17年3月2日第1大队) 阵中日志(昭和17年3月16日第7中队) 经营当时马来西亚主要产业橡胶园的一家也成为了目标。 郑来先生(90岁)。身上还残留着被刺刀刺过的伤痕。刺刀从背后刺进胸口。 郑来先生 “晚上睡觉的时候,日军来了,不顾破坏房子,来找人。那时候我6岁……” 7口人中,幸存下来的只有郑先生和弟弟2人。 郑来先生 “父母被杀了,我就想‘一定要报仇’。就算被抓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一定要报仇。” 被肃清的郑氏一家的坟墓是小小的墓碑。原因是没有人找到可以埋葬的遗骸。 郑来先生 “母亲(生前)对我说‘你生错时代了’,当时我不明白她的意思。那不是人该做的事情。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做。只是和大人在一起就被杀,太过分了。” 伤口至今仍在心中隐隐作痛。 作者:朝日电视台 来源:雅虎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