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最后的疯狂” 作者:项立刚 来源:立刚科技观察 前两天我才说英伟达最迟2027年会出现营收大跳水,英伟达2025年3季度财报570亿美元,同比营收大幅度增长,这也导致股价大涨5%。黄仁勋在电话会议上还多次驳斥了人工智能泡沫说,强调当前AI产业已进入良性循环,市场需求真实且强劲,AI正经历深刻的范式转移,其价值已通过实际应用落地得到验证。 这几天我正在广东调研,去看了若干家人工智能应用,算力调度中心、数据中心,和一线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我相信这种大涨,是英伟达的“最后疯狂”,不可能长期持续增长。 1.人工智能的泡沫这个说法,在中国很少有这种声音,至少并不是特别强,这种声音主要表现在美国,而且就是美国的事实。 2022年底chatGPT发布之后,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中国的建设非常快,2023、2024两年基本完成第一轮建设,初步建设起智算中心,其后大规模建设已经放慢,市场对于训练的需求趋于平缓,更多的需求是推理。推理并不需要必须是英伟达的高价芯片。所以2025年中国顶住了压力,没有进口H20芯片,实际情况,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并没有受到实质影响。 美国为什么会出现人工智能泡沫之说,美国的建设速度比中国慢,经过两年的土建,2025年,美国的智算中心开始大量装机,这也是近期英伟达营收创新高的原因。 但是到今天,美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非常少,说来说去,做一个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主要的应用是聊天机器人,帮助做会议总结,查询一些资料,做PPT,生成图片和视频,这有没有用处?当然有用处,但是能不能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市场?显然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美国建起的这些智算中心,将会面临着利用率极低,同时电力供应不足。这种情况下美国很多研究者认为面临着人工智能泡沫,这是非常正常的。 2.英伟达的巨大增长,存在着很多疑问,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4个用户占了英伟达营收的61%,这很清楚就是一个大坑。 如果人工智能没有泡沫,有大量的投入,怎么可能营收主要集中在4个用户,这4个用户再强大,它们能不断的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买进英伟达的芯片吗?舆论一般认为这是个用户是微软、 Meta、甲骨文、google,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没有太多的企业有实力做这样大规模的投入,连续不断的这种大规模投入更不可能。 这些企业通过人工智能的投入,带来了营收和利润吗?显然没有一家企业有这个可能,没有营收还要大规模的连续的不断投入,即使人工智能是一个伟大的未来,它也要进行调整的。 3.很快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根本没有大算力的需求,这些算力的投入,我们看不到一点可以给这些带来回报,除了炒作维持了股价,对于实际营收的帮助并不明显,其实美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升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准备好。 全世界人工智能应用真正的以场景切入,有所作为的是中国,英伟达的芯片已经失去了中国市场,基本可以判断,不可能再进入中国市场了。失去了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就是失去了应用的能力。主要依靠美国市场,应用能力也很差,还要保持持续的大规模投入,这种可能是没有的。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及时的从算力炒作转向应用场景,把落地作为自己的大方向。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之路。 我相信最迟2027年,英伟达一定会出现业绩跳水,美国市场根本不可能支持长期高速增长,而中国市场基本失去了。事实会怎么样,时间并不太久,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作者:项立刚 来源:立刚科技观察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