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高市早苗,日本首位女首相

2025-10-21 14:02| 发布者: 荷兰华人新闻网| 查看: 31| 评论: 0|原作者: 中央日报(韩国) |来自: 中央日报(韩国)

摘要: 韩媒:高市早苗,日本首位女首相 作者:中央日报(韩国) 来源:中央日报(韩国) 当地时间10月21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在日本国会首相指名选举中胜出,将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性首相。 ◆曲折的拜相之 ...

 

韩媒:高市早苗,日本首位女首相

作者:中央日报(韩国)         来源:中央日报(韩国)

 

 

当地时间1021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在日本国会首相指名选举中胜出,将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性首相。

 

 

◆曲折的拜相之路

 

104日当选自民党总裁后,高市早苗的拜相之路,因执政联盟破裂与在野党联合阻击,早早充满变数。

 

原本,在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下,高市早苗距离首相之位仅差首相指名选举最后一道关。当时日媒普遍认为,这一步只剩“走流程”,她本人也兴致勃勃地公布了未来担任首相后的政策计划。

 

然而情况在1010日发生突变。公明党在自民党总裁选举前就曾放话,鉴于高市早苗的极右翼立场,不排除脱离执政联盟的可能性。

 

当天,自公两党总裁会晤后,因政策分歧巨大,公明党直接宣布退出联盟,长达26年的自公联盟宣告破裂。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明确表示,绝不可能在选票上写下高市早苗的名字。

 

随之而来的,是以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为首的“在野大联盟”,从初步构想走向正式整合,国民民主党党首玉木雄一郎也宣布“我已准备好担任日本首相”,一跃成为首相热门人选。一夜之间,原本被视为“走过场”的首相指名选举,演变为激烈的竞争,日媒指出这样的场景已多年未见。

 

最终,凭借自民党的树大根深,加之在野党联盟内部貌合神离,高市早苗还是险中取胜,成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

 

◆极右翼立场,被称“女版安倍”

 

高市早苗1961年出生于日本奈良县一个普通家庭,她从神户大学毕业后进入著名的松下政经塾学习。之后她曾赴美深造,回国后当过电视节目主播和大学教授。

 

1993年,高市早苗首次当选众议院议员,正式进入日本政坛。她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关系密切,两人政策理念相近,因此她也被日本媒体称作“女版安倍”,而安倍晋三的大力提携是高市早苗政治崛起的关键因素。

 

2006年安倍晋三首次出任首相时,高市早苗就得以首次入阁,担任内阁府特命担当大臣。2014年,她又被任命为总务大臣,不仅是首位女性总务大臣,还成为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务大臣。

 

高市早苗的政治立场极为保守右倾,她曾多次以内阁大臣的身份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最近一次是在2025815日日本投降日当天前往参拜。

 

在军事方面,高市早苗主张彻底颠覆和平宪法,要求赋予自卫队更大权限。她公开主张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企图让日本重新获得宣战权,实现所谓的“国家正常化”。

 

高市早苗主张将防卫预算大幅增加,还主张推动“集体自卫权”落地,强化“敌基地打击能力”。分析指出,这种对外军事角色的实质扩张,与传统“纯粹防御”立场相去甚远。

 

◆完全“跛脚”,内外挑战严峻

 

虽然此次涉险过关,但摆在高市早苗面前的,是执政联盟破裂、国会席位不足以及自民党内根基脆弱的多重挑战。

 

首先,自民党与公明党的联盟破裂,对自民党的执政地位将造成严重打击,自民党在国会已经“完全跛脚”,重大政策在国会通过将难上加难,高市早苗将不得不寻求与各党派合作,而她的极右翼背景可能使这一任务更加艰巨。

 

与此同时,高市早苗在当选自民党总裁后没能维持住自公联盟,导致党内批评声此起彼伏,此次败下阵来的小泉进次郎和林芳正等人也是虎视眈眈,高市早苗在总裁之位上的稳固性也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可能进入一个政局不稳、多党竞争的“多党化时代”。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理事宫家邦彦撰文称,日本或许正在滑向“碎片化和无效政治”。

 

经济问题也将是其核心挑战。高市早苗延续安倍晋三时代的政策,承诺通过激进的政府支出刺激经济,但这可能加重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而日本目前正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汇率波动和米价高涨等经济民生问题,分析认为,经济这张牌能否打好,将会决定高市政权的命运。

 

此外,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10月底访日,这将是高市早苗就任首相后面对的首次重大首脑会晤。如何应对特朗普以及其背后的关税政策等问题,将是对其政治能力、外交手腕的首场大考。

 

 

 

作者:中央日报(韩国)         来源:中央日报(韩国)

0人已打赏

上一篇:荷兰被骂惨了

0条评论 31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