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即使“血本无归”也要投……中国迈向机器人强国之路 作者:李廷娟 (驻北京记者) 来源:韩民族日报 6月28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机器人足球大赛上,人形机器人正在踢球。 (图片来源:美联社 韩联社) ◆“容错机制”“尽职免责” 这是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出台与尖端技术、产业相关政策时频繁使用的术语。其中,“容错机制”意指“允许并包容失败与错误的制度”;“尽职免责”则意味着“只要尽到职责,即使失败或造成损失,也可免除相关责任”。 在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工作意见和指导文件中,中国国务院办公厅首次提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政府投资基金领域引入“容错机制”。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同时强调,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鼓励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完善免责认定标准和流程”。 湖北省武汉市则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投资基金,并在基金运作中引入“容错”制度。武汉市表示,对机器人企业的种子期和天使轮阶段的直接投资,最高可容忍100%的投资损失。 中国政府传递出的“容忍失败”信号,正逐步转化为主动“公开失败”的产业实践。在被视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获得大量投资与政策支持的机器人领域,这一趋势尤为突出。北京市将于下月14日至17日举办“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大赛”,来自全球的机器人将在马拉松、格斗、足球等多个项目中同台竞技。今年以来,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各地频频上演。自4月北京举办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大会以来,机器人格斗、3对3足球等专项赛事已轮番登场。 这些“机器人运动会”实际上也是“失败”的展示场。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中,虽有顺利完赛并夺冠的“天工”机器人备受瞩目,但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那些频频失误、摔倒在地的参赛机器人。在最近举行的3对3机器人足球赛中,参赛选手反复跌倒、相互碰撞,甚至有两台机器人在比赛结束前被抬出场外。制造参赛机器人的“加速进化”公司创始人程昊表示:“目前机器人的能力大致相当于5至6岁儿童的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器人并非通过遥控操控,而是由学习过足球动作的人工智能系统自主控制。 中国正将“失败”转化为宝贵的产业资产,加快构建行业标准。为了在标准制定中取得领先优势,北京、上海等地正加紧建设人形机器人训练基地,推动数据积累与共享。上海浦东新区年初揭牌成立“机器人学校”。参与该项目的企业不再局限于在各自研究室内封闭训练算法,而是将机器人投放至公共测试场景,与其他企业共享数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体系总监邢伯阳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介绍称,该训练场占地达4600平方米,可容纳100余台机器人在10种模拟场景中进行实地训练。上海方面计划在2027年前将机器人学校扩展为可同时训练1000台机器人的大型平台。与此同时,北京市也在石景山区设立了3000平方米的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在该训练中心,100余台机器人,每天在浇花、药品分拣、浴室清洁等生活和工业服务场景中反复作业,通过不断试错积累数据。该中心计划今年生成超过1000万条训练数据。 中国正通过其特有的“快速失败、快速修复”模式,逐步克服高科技产业中最具挑战性的“高度不确定性”问题,并将研发成果快速可视化。据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中国办事处近日发布的《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动向及评估》报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形机器人生产国和消费市场。报告指出,在过去三年推出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产品中,中国制造占比高达61%。报告引用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指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百强企业中,有37家是中国企业。 作者:李廷娟 (驻北京记者) 来源:韩民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