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美国和以色列面临“胜利者的诅咒”

2025-7-4 08:22| 发布者: 荷兰华人新闻网| 查看: 39| 评论: 0|原作者: 作者:郑义吉(韩民族日报记者) 来源:韩民族日报|来自: 韩民族日报

摘要: 韩媒:美国和以色列面临“胜利者的诅咒” 作者:郑义吉(韩民族日报记者) 来源:韩民族日报 自6月13日起,持续12天的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以及美国的空袭,将再次重演中东地区长期存在的“胜者的诅咒”。打破原有 ...

 

韩媒:美国和以色列面临“胜利者的诅咒”

作者:郑义吉(韩民族日报记者)        来源:韩民族日报

 

 

613日起,持续12天的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以及美国的空袭,将再次重演中东地区长期存在的“胜者的诅咒”。打破原有地缘政治格局与秩序的胜利者,最终却沦为失败者,这一历史悖论不断上演。

 

这一历史渊源已久。当前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根本在于1967年的以色列-阿拉伯“六日战争”。在与埃及、叙利亚、约旦和伊拉克的战争中,以色列在短短六天内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确立了其作为中东最大军事强国和美国坚定代理人的地位。美国也因此获得了以色列这一坚实盟友,以牵制当时亲苏的阿拉伯国家。

 

然而,“六日战争”使得此前一直是中东冲突根源的巴勒斯坦问题被搁置。以色列失去了积极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动力,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则转而专注于与日益强大的以色列对抗或寻求妥协。巴勒斯坦问题自此成为中东难以解决的常态。而以色列则在美国的支持下,无论采取何种行动,都得以持续存在。1979年,在美国斡旋下,埃及与以色列实现邦交正常化。几乎同一时期,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这一切都发生在美国将注意力集中在以色列之际。

 

中东原有的“阿拉伯对以色列”冲突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东穆斯林的斗争重心从阿拉伯民族主义转向了伊斯兰主义,伊朗与以色列的对立格局开始显现。为遏制伊斯兰主义革命,美国和沙特阿拉伯支持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并于1981年唆使其对伊朗发动战争。1982年,以色列又以清剿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为由入侵黎巴嫩。这次入侵催生了黎巴嫩亲伊朗、反以色列的什叶派武装——真主党。由此,伊朗、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真主党、哈马斯、伊拉克亲伊朗武装以及也门胡塞武装组成了亲伊朗什叶派联盟。

 

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最终以伊朗的实际胜利告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向美国和沙特寻求补偿未果后,于1990年突然入侵科威特,直接引发了1991年美国主导的海湾战争,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海湾战争促使奥萨马·本·拉登组建基地组织等伊斯兰主义武装力量的崛起,最终导致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此后,美国又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实现所谓的“政权更迭”,建立亲美政权。然而,这场战争却在中东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助长了“伊斯兰国”(IS)等极端主义势力的崛起。伊拉克战争最终促成了“伊朗对以色列”这一中东冲突对抗格局的定型。

 

自那时起,美国将摆脱中东泥潭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寻求妥协,于2015年与伊朗达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简称伊核协议)。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撕毁了该协议,重新回到对抗路线。特朗普还推动了《亚伯拉罕协议》,促成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采取了强化以色列、遏制伊朗的战略。

 

拜登政府延续了《亚伯拉罕协议》。然而,正当以色列与沙特阿拉伯邦交正常化即将实现之际,202310月,加沙战争爆发。加沙地带的哈马斯为阻止以色列与沙特的接近,突然袭击以色列。这次袭击加速了以色列的右翼化,为本雅明·内塔尼亚胡采取甚至可能引发与伊朗战争的强硬政策埋下了伏笔。

 

由此,原有的“伊朗对以色列”中东冲突格局正在瓦解。加沙战争爆发后,以色列使哈马斯陷入孤立,削弱了真主党,并打击了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伊朗的同盟体系濒临解体,甚至伊朗自身也在以色列和美国的猛烈空袭下,面临政权危机。

 

毫无疑问,目前以色列和美国是推翻原有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胜利者。然而,回顾中东冲突的历史,胜利者总是会遇到更强大的敌人,并陷入更加激烈的冲突泥潭。

 

尽管遭到以色列和美国的轰炸,伊朗的核开发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对以色列和美国而言,加沙战争同样尚未解决。归根结底,从加沙战争爆发,到美国轰炸伊朗,再到伊朗与以色列停火,没有任何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事实上,美国和以色列既没有结束这些战争的战略,也没有表现出结束战争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瓦解伊朗的同盟、削弱伊朗,对他们而言并非战略性胜利,反而可能成为引发更大混乱和权力真空的战略灾难。

 

 

 

作者:郑义吉(韩民族日报国际部高级记者)        来源:韩民族日报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39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
©2020 荷兰华人新闻网 http://hlh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