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一贯性”与中国的“两面性”——从中美关税战解读双方的战略意识和政治意图 作者:和田大树 来源:雅虎日本 特朗普政府上台已经超过100天了。 众所周知,特朗普政府最大的外交课题是对华,特别是经贸领域的“对华战争”是核心。 早在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前,就有人预测特朗普总统会像拜登政府那样彻底采取对华强硬态度,但从特朗普上台至今的对华关税政策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态度。 通过此前相互加征关税的交锋,中美双方的战略意识和政治意图凸显出来。在此整理关税政策的变化,并从中美的行动分析其背景和目的。 报复性关税连锁升级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 特朗普政府2025年2月对中国所有进口产品加征10%的关税。对此,中国作为对抗措施,对原油和液化天然气(LNG)等能源相关产品征收了10 ~ 15%的追加关税。 3月,特朗普政府将关税提高至20%,中国对玉米、大豆、牛肉等美国农产品加征10 ~ 15%的关税。 4月,特朗普政府对来自中国的所有进口产品征收84%的关税,中国也以同等的报复性关税予以应对,但随后特朗普政府将关税提高至145%,中国也以125%的关税予以回应,报复的连锁反应正在蔓延。咖喱了。 关税的急剧增加表明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超越贸易,延伸到技术霸权争夺和地缘政治。例如,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出口限制同时加强,贸易摩擦与高科技领域的霸权争夺挂钩。 特朗普一贯的对华强硬战略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态度一贯强硬。从一开始就征收统一关税、先发制人打击,可以看出美国不害怕中国报复、确保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优势的意志。 这体现了特朗普总统的竞选承诺“美国优先主义”。例如,优先保护钢铁和汽车零部件等国内产业,其背景是保护美国国内制造业就业岗位。 此外,关税政策不仅对中国施加压力,还向国内支持者传递信息。从几乎看不到让步和谈判余地的姿态来看,与其说是观察中国的应对,不如说是一种以压倒性力量掌握主导权的战略。 “智慧中国”与“强大中国”的两面性 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应对中可以看出战略性的算计。中国前两次以限定特定产品(能源和农产品)的关税应对,表现出谨慎的态度,暂时观察特朗普政府的态度。 其背景是将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定位为对自由贸易的威胁,通过向国内外大力宣传来强调自身的正当性,并试图强化与欧洲、日本和全球南方的经济关系。重点是展示“智慧中国”。 也试图展示一个“强大的中国”。例如,意识到国内舆论,向国民展示不输给美国的强有力的领导人形象也很重要。 根据4月对中国发动的统一84%的关税,中国切换为统一关税的背景,是判断特朗普政权的强硬姿态不会动摇,向国内展示强大的中国的必要性提高。这种两面性反映了中国需要保持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同时回应国内民族主义。 左右全球经济的中美下一步动向 此外,中国的回应还涉及应对美国关税带来的经济影响。例如,农产品关税打击了美国农民,而中国增加了从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进口,使供应网络多元化。 同样,在能源领域也出现了加强从俄罗斯和中东进口、减少对美国依赖的战略。对此,特朗普政府宣布了将关税收入用于补贴国内产业的计划,试图减轻经济负担。综上所述,中美双方的关税政策已超越单纯的报复,着眼于长期的经济结构重组。 总而言之,特朗普政府试图以其一贯的强硬态度压倒中国,而中国则以兼顾智慧和力量的战略进行反击。 中美关税战不仅反映了贸易,还反映了技术霸权争夺、地缘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复杂交织,今后紧张局势很有可能持续下去。两国的下一步行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全球经济的走向。 (※这一论述是根据中美发表在90天内相互降低115%关税的联合声明之前的事实关系进行分析的) 【执笔:株式会社Strategic Intelligence董事长兼社长CEO和田大树】 作者:和田大树 来源:雅虎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