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视野与大国责任 作者:西冈省二记者/ KOREA WAVE主编 来源:雅虎日本 缅甸3月28日发生大地震时,中国在向当地紧急派遣救援队的同时,还承诺提供约20亿日元规模的紧急援助等“积极援助”。 3月31日,在缅甸发生的大地震灾区活动的救援队员们(图片:路透社/ aflo) “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胞波”情谊 大地震发生后,缅甸向国际社会请求援助,中国迅速做出了反应。 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胞波(baobo)”情谊。中方将根据缅方需要提供帮助,全力帮助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生活。 这里使用的“胞波”。缅甸语的语源是“亲戚”、“像兄弟一样亲密的关系”的意思。这是缅甸人和中国人之间使用的亲切称呼。 联合国为了支援灾区,申请从联合国中央紧急反应基金(CERF)拨款500万美元(约7亿4900万日元),对此中国表示将提供1亿元(约20亿日元)规模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中国外交部郭嘉昆(Guo)3月31日例行记者招待会上,云南省医疗救援队在地震发生18小时内抵达缅甸,成为“第一支进入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与当地救援队合作,救出了1名灾民。随后,中国国内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香港特别行政区救援队、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等也赶赴缅甸。 约400名中国地震专家、救援和医疗人员在缅甸各地参加救援活动,并通过陆路和空运提供帐篷、毛毯、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等灾区急需物资。。 战略视野与大国责任 据中国媒体《新浪财经》报道,缅甸军事政权与中国的关系复杂,缅甸最高司令官敏昂线与中国保持一定关系,但军队攻击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武装。因此,新浪财经指出,中方此次援助“应该从长远战略角度看待”。 其中之一是,与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相比,中国致力于大规模且迅速的援助,这是“履行大国责任的重要行动”。另一种观点认为,大规模支援也将有助于中国巨大经济圈构想“一带一路”的推进。 缅甸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之间有油气管道、铁路等合作项目。缅甸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的战略后方基地,这也是缓和“马六甲困境”的选项之一。 中国90%的贸易通过船运,石油和天然气等大多依赖“马六甲海峡”这一海上通道。这种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显示了中国在经济和安全保障上的脆弱性。 对缅甸的支持可以提高其在地区的影响力,也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中缅经济走廊”(连接中国内陆和印度洋的通道)的活性化。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助于优化中国的安全战略。 因此,“中国对缅甸大地震的大规模援助体现了战略视野和大国责任”(新浪财经)的定位是可行的。 作者:西冈省二记者/ KOREA WAVE主编 来源:雅虎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