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风雨又一年 来源:有理儿有面 本文作者:香港专业人士协会会长 陈建强 经历2020年的郁闷悲戚,政经与公共卫生的夹击暴潮渐被禁遏,但这只是大时代一个序幕的结束,从乱到治的新章节正擂鼓进场。然而,肩负公共广播和引导舆情重责的香港电台,内无管理新方,外则未求息争,乱象持续未解。际此历史转折,小修小补和公务员宣誓已无济于事,惟当秉持《港台约章》、坚持以传媒操守进行营运管理和推动改革,才能彰显“第四权”,为港台拓新价值、觅新出路。 启播90年的世代锤炼,港台根深枝茂,拥有的网络最多,广播网络链亦最完整,每年营运开支多逾10亿元,资源充裕、制度完备。相关的使命、职责和运作模式,早已经由《港台约章》作出兼具行政和法律意涵的规范,规定港台需为市民提供编辑自主、专业和高质素的电台电视及新媒体服务,并要秉持最高新闻专业标准,公正持平而不受政治、商业或其他影响发放准确、持平且具权威性的信息;公众期望港台制作公平、公正、公道的节目和中肯精辟的分析评论。换言之,港台及其员工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新闻媒体和公务员。但部分港台中人却执迷于政治表态和对政府的逆向监察,持续拖累节目的质量和社会效应,港台亦沦为非主流弱势媒体。 港台作为政府部门的定位从未改变 需强调,《港台约章》有理有利有节有智,但部分港台员工和学者“专家”,却念念不忘地争取港台“独立”,不但对《港台约章》嗤之以鼻,更是一心抵制找碴,粗暴暗闯“红线”,急待全面整治改革。 第一,在体制上,由开台至今,港台作为一个政府部门的定位从未改变,当年有关所谓“独立”的探索,只是回归前的一项可能性研究。随着《港台约章》落实,一切已成定局,但仍有人死缠不休,明显是有心搅局,完全无视政治伦理和行政管理,当局务须果敢决断,维护管治体制及其威信,避免续令港台运作自绑自损,自拆舆论制高点。 第二,在心态上,新闻工作者不是政客,但偏有港台员工政治先行,令节目内容偏颇并与政府对着干,甚至作出失实报道,这是严重违反传媒操守的,务须坚决抵制、严肃执法。可惜,政府领导层和港台管理层却是无心或无意贯彻执行,结果是暗开绿灯,任由编辑自主和新闻自由权充“万能”挡箭牌,并由此“培育”出侥幸和轻蔑心态,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在管理上,港台实行总编辑负责制,无论是有功或有错,都应由作为总编辑的广播处长概括承担,却在争议连连的今天,处长没代员工出头,又未见跟进惩处或改革整顿,更多的是由涉事员工自行应对。如此管理,编辑自主和新闻自由有何意义?另外,港台之上的局级及更高层领导,又有何具体作为?管理“发条”若不上紧,港台如何发挥其职能?如何问责改进?需补充,港台管理既涉制度,又关乎管理层组成,因而应参考问责团队的理念,广播处长亦应有其班底,而不再是孤身到任成箭靶,并要容许适当地引进非公务员或非“港台人”的新成员加入。 让有第三方参与的委员会应对争议 第四,在面对争议和诉讼时,为求加强问责,应成立有第三方参与的委员会应对,最理想是包括香港电台顾问委员会成员,进行独立调查,再交由执法及司法部门跟进审理;而在整个调查和诉讼的过程中,公务员事务局和商经局都应全程介入参与,确保施政管治的一体性和完整性。 第五,在部门关系上,继警务处之后,入境处亦堕进争议暴风圈,部门公开龃龉甚至司法诉讼,予人一个极差的公众形象,并会严重破坏管治阵营的凝聚团结,不利于特区管治。相关部门和上级领导应知所进退,完善体制内的协商机制。 第六,在人事管理上,港台的非合约员工约占22%,当中15%连续聘用10年或以上,现时有关针对公务员的管理,例如宣誓效忠会否一并有效?就此,建议:(一)要对非公务员队伍进行全面检讨,避免他们可免受公务员条例规范而获长期聘用。(二)在目前的港台管理层青黄不接阶段,酌情选任第三方的专业团队,协助制作重点项目以及推动。(三)基于港台的独特性,即便目前是公务员合约员工,也须参与效忠宣誓。 本文转自港人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