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问责 来源:有理儿有面 本文作者: 麦国华 香港齐心基金会董事 最近香港的司法机构似乎并不好过,三权分立的争论闹得热烘烘,又有好几位裁判官被投诉判案不公正,总裁判官检视投诉后认为不成立,自然又引来更多针对法官拥有政治立场的批评。 在大洋彼岸,由宪法指示三权分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也引起热烈讨论。原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病逝,特朗普在大选前夕赶紧提名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接任,以开创性的速度在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通过任命。 巴雷特的任命将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派系”比例进一步扩大,1位首席大法官和8位大法官中,保守派占了6位,自由派减至3位。 最高法院大法官属保守派或自由派,取决于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信仰,以至哲学理念。大法官拥有对宪法的最终解释权,所以他们的立场往往能左右重大政策走向。 巴雷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对同性婚姻、堕胎、医疗保障、枪械管制等议题都有立场,而民众也完全明白她的立场,不见得有什么恶感。虽然大法官就职时都宣誓会“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地履行职务,巴雷特亦说只会根据法律来做判决,将个人所持的任何观点放到一边,但面对一些具争议性的案件时,大法官的立场会不会影响判决,相信没有人可以肯定的说不会。 民众没有理由怀疑巴雷特将来不会公平审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特朗普眼中,她的任命会有利其连任,甚至对共和党的施政也有好处,所以他才出尽吃奶力在大选前将巴的任命推过参议院。他毫无忌惮说,2020年选举结果可能要由最高法院裁决。 记得2016年保守派大法官斯卡亚利(Antonin Scalia)逝世,奥巴马提名加兰(Merrick Garland)接任,共和党参议员将提名搁置,理由就是应该等待大选后再由新总统决定继任人。言行不一,在美国政圈里普通得很,党派利益先行似是天公地道,也不用找什么理由去解释双重标准。 民意也不见得支持特朗普的做法。美国《政治人》杂志的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选民认为应该由11月大选的胜选者任命最高法院空缺,支持由特朗普在选举前任命大法官的只有37%。 上次大选时,特朗普输希拉莉300万票,参议院内共和党员取得的选票较民主党员少1400万张,他们都不能轻易说代表民意。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任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已是公认的事实,行政系统的第一把手和执政党可以挑选对他们有利的人出任,也可以用行政手段选择最有利的时刻委任,既可以提早,也可以拖延委任,不用向选民交代。 三权制度是不是真的可以各自分权独立,相互制衡,只能说句,还得看人和事的互动。 香港没有三权分立,却可以延聘海外法官终审案件,对法官判案不公的投诉,大都涉及不利检控方,司法系统独立运作不输美国,只是系统已百多年老,也应好好检视怎样做得更好,怎样向公众问责。 文章转自《港人讲地》 原文转载自《信报》 2020年10月30日 |